强迫型人格障碍
2019-01-24 来自: 丹东迟雅中医门诊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2970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于谨小慎微而拘泥细节、过于严格要求而刻意追求好的以至无法适应新情况的人格障碍。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迫症病人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由于职业的关系,教师工作严谨而又过累,经常关注细枝末节,因此,教师容易带有强迫型人格倾向。
一、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墨守成规,过分疑虑和苛求好的。
墨守成规的表现是因循守旧,凡事必须按部就班遵循自己的习惯或自己认可的特定程式、规则和模式处置事物,不仅要求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别人这样做,一旦有人变更而干扰了其生活规律,就会怒火中烧,因而观点僵硬,看问题的方法一成不变,更不具有利用时机、随机应变的能力,无法适应新的情况。
过分疑虑的表现是常有不安全感,老担心自己的生活或某些设想会无端发生意外和变故,因而疑虑重重且难以摆脱。例如,担心目前称心的职业会发生变化,担心重要的信件会被邮局丢失等,因而常反复思虑和反复核查,惟恐出现疏漏或差错。同时,也难以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作出决断,或者是借故拖延,或者是问个没完,惟恐决断不当而犯错误,即使已经作出了决断,也老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确。
苛求好的的表现是需要很早以前就要对所有的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其烦,但即使这样仍然常有不完善感,成天沉浸在细节琐事之中,小心翼翼,惟恐不够完整、好的,凡事需要反复核对,因而显得拘谨、刻板,缺乏满足的内心体验,并且时常处于内疚、自责和悔恨之中,从而容易产生焦虑状态甚至诱发轻度抑郁症。
案例7-4:
马某,女,中学教师,兼科研主任。做事情一贯追求好的,对下属所做的事情,多数情况下感觉不够满意。看问题往往不是看到好的一面,而是看到不足的一面。结果,常常是表扬少,挑剔多。到头来,很多下属该做的事情都由她亲自来做,表现为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工作追求好的,而且时常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并为此而苦恼。非常讲究卫生,哪怕是一张纸,也要放到自认为适当的地方。看到谁的行为不符合她心目中理想的标准,心里就不是滋味,甚至耿耿于怀。
案例点评:这位教师属于比较典型的强迫型人格倾向。
二、强迫型人格的诊断
1.标准性诊断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好的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以及过分谨慎;
②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③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忽视全局;
④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⑤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个人消遣以及人际关系;
⑥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⑦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2.鉴别性诊断
强迫症虽然有时也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某些表现,约70%强迫症病人有强迫型人格特征,但强迫症的症状源于自我而又违反自己意愿,既是在明知不合情理或毫无意义的情况下,在自我强迫下出现的,因而想摆脱但又不能自我控制,却无力摆脱。而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则通常被病人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因而必须坚持。强迫型人格障碍没有强迫症状,没有强迫症状就不是强迫症。
三、强迫型人格的成因
1.家庭教养方式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强迫型人格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父母管教过严,造成孩子遇事过分拘谨,生怕做错事遭到父母惩罚,从而形成优柔寡断的性格,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还有,一些家庭成员过于讲究卫生,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甚至使孩子潜移默化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
2.幼年时期的心理刺激
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相应的强迫型人格。
四、强迫型人格的治疗
1.心理治疗
纠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方法,主要是施予合理的心理疗法,促使其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如对轻度的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采用听其自然法,当头棒喝法,加强意志锻炼,消除强迫行为带来的焦虑情绪反应。对于重症者,则应采用认知疗法、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等。
事实上,无论是恐怖感还是“洁癖”等怪癖,都是强迫模式的派生物,患者只有加强认识,并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才可能尽快消除忧虑,愉快坦然地面对人生。
2.药物疗法
对于强迫型人格障碍中的强迫性心理症,其主要特点是思维上的穷思极虑,目前心理医生倾向于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康复方式。在药物“减压”方面,抗抑郁药氯丙咪嗪对控制思维反刍很有效,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辅助综合疗法
要引导患者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扩大交往,增加爱好,让日常生活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多参加文体活动,这就是“行为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