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019-01-22  来自: 丹东迟雅中医门诊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2435

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教师中属于反社会人格的极为少见。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征及危害

反社会行为是违背社会道德规范,损害社会或公众利益的行为。反社会行为的个体,一部分有其独特的反社会人格特征,这就是一种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往往产生反社会的犯罪行为。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缺乏道德情感,没有耻辱、内疚感,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干了损害他人的事,给他人带来痛苦却一点不难过。

一般人认为反社会人格的人肯定凶相毕露,智力低下,行为粗鲁,是京戏中的“花脸”。其实,反社会人格的人智力正常,讲起话来头头是道,甚至智力优越。外貌长相常很有魅力,或貌似文质彬彬,也无器质性的神经障碍。这种人往往不是交友不慎走向歧途,也不是崇拜、模仿罪犯而失足,而全凭个人的冲动好恶行事。他们对帮首顺从、巴结、逢迎,对弱者专横、残暴。另外,这种人犯罪动机模糊,有时是无端寻衅。据美国的一项研究报告,这种人格障碍只占人群的1%强,但监狱中有20%的犯人属于反社会人格障碍,故社会危害性较大。

二、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

诊断标准[F60.2]如下: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3项:

(1)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2)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

(3)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4)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养子女或父母;

(5)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

(6)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

(7)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

(8)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打配偶或子女;

(9)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列3项:

(1)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2)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3)习惯性吸烟,喝酒;

(4)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5)反复偷窃;

(6)经常逃学;

(7)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夜;

(8)过早发生性活动;

(9)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10)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11)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

(12)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成因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分析,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

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入,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

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怨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抑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可见,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衷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酗酒、无定业的陈某与妻子离异,同5岁的儿子一起生活。酒后常痛打儿子,高兴时就给孩子灌酒。据邻居反映,这孩子挨打之后,不知从哪儿捉到一只病小猫。他用铁条从猫的肛门插过口腔,然后将猫吊在小树上玩耍。这种行为被心理学称之为“向伤害者者仿同”。孩子害怕、讨厌父亲的暴虐,却又去模仿类似行为,模仿、惧怕、发泄构成了这个孩子反社会人格的起初特点。后因伤害少女造成受害者窒息而死,沦为少年犯。

 社会学家研究发现,恶劣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反社会人格的基本条件。幼年父母离异、丧亲,失去家庭关怀、生活的支持,使孩子的情感和人际态度产生逆反性危机。

 心理和精神病学家则认为,儿童在教养方面失助之后,处于孤立无援的焦虑状态。养子、遗弃、食物或虐待,与正常儿童不同的处境使其形成对社会现象颠倒的认知和情感。所以,儿童教育学家这样断言,反社会人格犯罪的早年都有一部奇特的非人的痛苦故事。精神病学者认,为胆汁质气质和自律神经缺损易发生这种人格障碍。

四、反社会人格的防治方法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安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又毫无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疗效。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入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为了预防儿童产生反社会人格,心理专家建议:

    对单亲家庭、非婚同居家庭、群居家庭等反常家庭的幼儿进行社会机构的监视,区别被伤害幼儿的等级,予以不同的社会支持。

对于冲突性家庭遭受不人道待遇的儿童,进行社会性专业咨询指导,建立抢救幼儿心灵伤害的救助中心,建立国家的遗弃性流浪儿童的收容教养机制。

对有反社会倾向的家庭中的夫妻进行子女教育指导。

收容和救助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少年,用发泄形倾诉和集体讨论法,引导他们认识产生的后果和危害,重新形成对人、对社会的温情。

关键词: 焦虑症           

    迟雅中医心理由迟雅心理咨询公司及其所属迟雅中医门诊两个部分组成。专业治疗:丹东心理咨询,丹东抑郁症,丹东强迫症,丹东焦虑症,丹东抽动症,专门帮助辍学生重返校园。

    更多关于丹东心理咨询,丹东抑郁症,丹东强迫症,丹东焦虑症,丹东抽动症等信息,有需要的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0415-2898498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 XML

本站关键字: 心理咨询哪家好 抑郁症怎么治疗 强迫症怎么治疗 焦虑症的表现 治疗抽动症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